(以下文章為陳慈美師母應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邀約所寫,並刊登於翻譯會2008年的月刊)
一、前言
在一般的人文世界裡,語言與文字是人類思考的一部分,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溝通與傳達方式。它包含了我們的歷史、傳統、信仰、生命的基本質素,以及全部的心靈版圖[1]。在聾人[2]或者聽語障者的世界裡,因著語言溝通上的障礙,面臨了許多種種的磨難,因為唯有透過語言,才能完全融入人類的文化內涵,自由地與他人溝通及分享訊息。當人少了語言的溝通工具,行為能力可能就跟著退化,和外界隔了一層屏障,內在的欲望和天賦就會受到阻礙,嚴重者則會出現心智缺陷,導致其智識潛力發揮受到限制;常讓人誤以為聾生是遲緩兒或是智能不足者。[3]
18世紀前,世人對於聽不到又不能言語的失聰者,總是視為如野獸般的笨呆者,直到一位天主教的席卡神父(Abbé Roch-Ambroise Sicard)發明了一些手語,幫助一個「又聾又啞」的野孩子時,當時的社會才發現其驚人的學習能力,進而向世人顯示聾人是可以融入社會文化,過著和一般正常人一樣的生活。直到現今的社會裡,聾人一樣可以和一般人共同生活,然而,世人總是習慣以主流的言語溝通文化來要求聾人更進一步地融入,卻忽略了聾人也有屬於自己的溝通文化,那就是『手語』。
二、聾人的語言文化
當我們在強調族群母語文化的重要性時,也不要忽略了聾人無聲世界裡的母語。聾人所使用的手語含有許多的模仿和臉部表情,及誇張的肢體動作;不僅有其思考的內涵,也是一個豐富的文化溝通媒介。它其實也是一種完備的語言,可以表達複雜的情感,及各種細緻微妙的意念。
手語和一般的口語不同,其文法、語彙,習慣用語等,皆不盡相同,這在全世界的聾人族群裡都是同樣的問題。在台灣特別倡導啟聰教育的學術界,一直強調要以主流式的文字思考模式來教導手語,也就是所謂的文字手語或文法手語;但那並不是聾人的文化模式。聾人的母語是自然手語,也就是所謂的習慣用語,它包含了日文的文法結構性,因為台灣手語是屬於日本系統,有著明顯的日文習慣用法。那就像台語一樣,因著歷史的過程,涵蓋了日語文化在內,如平日常會稱呼鄰居的長輩為「歐巴桑」、「歐日桑」等有著同樣的道理。
自然手語是聾人內心深層的話語,也是夢中的語言,更是他們平時彼此溝通的語言;那是自然、清楚;打從心底流露的語言,是屬於用眼睛看的「視覺」語言。因為聾人是用眼睛看世界,身邊一切的事物、顏色、動作等,全都是活動的,是有生命力的。聾人的思考模式是圖像式而非文字性的,有些文字是需要聽聲音辨義,對他們聽不到的人是難以了解的。要他們光用閱讀文字來了解,那就像是一個生長在台灣的人,硬要他閱讀英文報紙一樣。或許他每個單字都認識,但放在整個句子裡,就無法了解整句的涵義。因為文字是聾人的第二語言,手語才是他們的第一語言。
三、手語翻譯的重要性
如前文所提,文字不是聾人習用的溝通方式,它只是與外界的一種簡易溝通工具。簡單的筆談雖可達到某種層面的了解,但對大部份的聾人來說,那並不是極為有效的溝通方式,常常只是似懂非懂,或只憑字面意思來了解,反而是抓不住字裡行間所表達的深層涵意。例如,聾人可以立即了解無文字的動畫內容涵意,卻不一定能夠明白小說所闡述精彩生動的內容或情感的表達。
例如外子[4]讀神學院時,剛開始進入學院部就讀,因我們的孩子還小須照顧,無法隨他上課手語翻譯。只能憑自己閱讀書籍及同學的筆記,非常辛苦,無法立即了解,仍須等到晚上孩子睡了,我也一起閱讀並用討論的方式來幫助他了解所有文字的意涵。直到他進入神學研究所,我終於可以隨堂手語翻譯時,他才得以輕鬆面對。在課堂上如魚得水般地快樂學習,並能夠立即融入課堂上教授及同學之間的討論與分享,同學也很高興終於能夠聽到外子爽朗的笑聲。
因此,要向無聲世界傳揚耶穌基督救贖福音,不能只靠文字上的傳達,那就像有眼沒有看一樣,未能達到效果。因為閱讀聖經卻不能明白,對聾人來說是很難以接受的;但若能用手語來閱讀,就比較能夠容易明白。所以向聾人傳福音一定要伴隨著聾人所習慣使用的「自然手語」,以手語閱讀上帝的話語,才能有效地幫助聾人明白了解,福音也才能傳入他們的「眼底」。這就是為什麼在教會中需要「手語」翻譯的道理所在。
四、結語
語言是一種自我身分認同的工具,手語也正是凝聚聾人族群的身分工具。[5]在傳統上,一般人會把聾啞視為是一種病狀缺陷,必須加以矯正;然而,當我們重新以另一種文化角度來看,會發現其實聾人是擁有獨立文化及語言的另一個族群。當我們融入聾人的團體時,會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內部的歡樂氣氛,以及自滿意得的信心。聾人的這種特性,非聾啞人士是打不進去的。或許當他們與外界接觸時,會顯露出一種孤立、被歧視、甚至自閉的神情,一旦他們進入聾人團體裡面時,所有的孤絕感就煙消雲散,轉露出興奮、龍鳳飛舞地熱烈交談,甚至發出歡呼的歡樂氣息。[6]
因此有手語溝通的地方,就是聾人族群身分認同的地方,甚至將此視為他們專屬的地盤,一個心靈的避風港,並在其中享受家庭的溫馨。手語教會即有這樣的功能,除宣揚耶穌基督救贖福音,一起用手語研讀上帝話語,一起用手語唱詩讚美,同享上帝愛的家庭團契。為此,威克里夫翻譯會也從2008年開始協助在台灣北、中、南召聚一群從事聾人福音宣教的同工,積極研討台灣手語聖經翻譯的可能性。經過幾次的籌備會討論,也開始進行聖經66卷書的手語確定,日後也將進行聖經主要用語、新約四福音書等陸續的手語翻譯研究。這不是一條易路,唯有依靠上帝的恩典,努力向前進行,祈願大家同心為此關心代禱!
[1] 參看奧立佛.薩克斯(Oliver Sacks)著。韓文正譯。«看見聲音~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»。台北市:時報文化,2004。頁125。
[2]在台灣一般稱為聽障者,其實是有分為口語族或手語族;口語族是有助聽器和電子耳的裝設,並長期訓練看唇語和口語者,可與一般人直接對話。手語族是所謂的聽語障者、聾啞或聾人者,也就是生活在無聲世界裡的族群。
[3] 參看 «看見聲音~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»。北市:時報文化,2004。頁18。
[4] 外子吳信蒼,本身是聾啞人士,目前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博愛手語教會的駐堂牧師。
[5] 參看 «看見聲音~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»。北市:時報文化,2004。頁189。
[6] 同上,頁171~173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